约3940字。
孝感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作文写作指导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一、原题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错 觉
(印度)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哎,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有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试题分析
据推测,2014年湖北省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将延续近两年湖北高考作文和2014届武汉市高三9月第一轮调考作文的方向,即仍是材料作文。同时,作文的材料偏向于思辨性和哲理性,即像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如何看待科技发展“利与弊”、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如何看待“方与圆”和2014届武汉市高三9月第一轮调考作文如何看待“风与墙”、2014届武汉市高三二月调考作文如何认识人生中“最大的幸运与最大的不幸”那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次全市高三“二统”作文题的材料,就是从“此岸”与“彼岸”各自歆羡对方的“欢乐”与“幸福”来引发人们的联想或感悟,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有无提示材料来看,本次作文属于供材料作文;从材料性质来看,本次作文应该是要求写有一定思辨性、哲理性的文章。
学习写作思辨性、哲理性的文章在教材必修4《善于思辨,学习辨证分析》里有专门训练,师生应该都不陌生。选择考察学生这方面写作能力,既是新课改“以教材为本”的精神体现,更是高考选拔人才的人文标准的体现。
1.材料解读
泰戈尔在小诗《错觉》中,巧妙刻画了河的此岸和彼岸“忽视自身拥有而互相歆羡对方不已”的生动形象,借此反映和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盲目艳羡别人而无端自卑自怨”的心理现象。从题目“错觉”可以看出,诗人无意彻底否定或批判谁,只是把这种现象客观地表现出来,引发读者的深层次思考,启迪世人客观冷静地对待自己与他人所拥有的优势,不必自添烦恼;进而树立自尊自信,给自己快乐和幸福感。
从诗歌里,我们也完全可以读出这么一层含义:幸福快乐的感觉来自于自己的平和心态,别人未必如你想象的那样幸福美好。我们有个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克服心理错觉,是让我们成熟起来的一门必修课。
2.文体选择
作文说明中提到“自定文体”,表明没有固定的文体限制。结合自己的审题立意,依据“最好表达”的原则,充分展示自己的精彩,这应该是应考的窍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