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60字。
《赤壁赋》导学案
编制人:汪春华 审核: 审批:
建议课时:做导学案2节+展示探究2节
【学习目标】
1. 了解苏轼,明确“赋”的特征。
2.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全文。
3.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并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背诵课文。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认真研读课文,结合课下的注释通读、翻译课文;标注出重点词句、有疑问的词句。
2.认真阅读“教材助读”,重要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
3.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规范书写,认真答题。限时70分钟。
4. A、B层学生全做,C层学生探究题一、三选做。
【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则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就连书法,也位列“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2. 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文体。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讲求声律、押韵;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乌台诗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他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背景介绍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所体现。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rén xū) 桂棹(zhào ) 余音袅袅(niǎo niǎo) 幽壑(hè )
嫠妇( lí )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 liáo ) 横槊( shuò )
旌旗(jīng) 酾酒( shī) 舳舻千里(zhú lú ) 渔樵( qiáo )
扁舟(piān) 匏樽( páo ) 无尽藏也(zàng ) 蜉蝣(fú yóu)
枕藉(jiè) 狼籍(j í) 冯虚御风( píng ) 上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