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8990字。
东城区2014年3月高三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语 文 2014.03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起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是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写春联的红纸上杂有星星点点的金帛,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持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遒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 。”“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
(1)划线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扳起 B.掸灰洗尘 C.金帛 D.遒劲
(2)下列各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对仗最为工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天地一家春 B.河山万物新 C.烟雨时时新 D.万里尽春晖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多同音或近音的特点,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广泛用于谜语之中。比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贾母说的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水果名。贾政利用谐音一猜便知,可他故意乱猜,以博贾母喜欢。
文中“猴子身轻站树梢”这一谜语的谜底是(3分)
A.蟠桃 B.荔枝 C.苹果 D.甘蔗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俗”有通俗与庸俗之分。平易浅显是指通俗,俗不可耐是指庸俗。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推崇通俗。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王安石誉之为“白俚”。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通俗并非脱口而出。“ , ”这两句诗道破了通俗的秘密。通俗的诗是不卑俗、也不浅薄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诱人的好诗。通俗是喜爱朴素的。唐代李绅的诗《悯农》何其通俗!又何其朴素!但通俗又不等于朴素,白居易的《忆江南》就于通俗中见绮丽。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1分)
A.白俚(lǐ) B.老妪(yù) C.卑(bēi)俗 D.绮(yǐ)丽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竹枝词”是由古代的民歌演变而来的一种诗歌体裁。
B.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李绅的《悯农》。
C.《忆江南》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后被用作词牌。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3)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