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7小题,约7810字。

  2013学年第二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质量监控测试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怎样读中国书
  ①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         。
  ②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③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④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⑥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⑦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
  1.第②段中“非驴非马”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
  ②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
  ③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
  ④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3.读古书“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其理由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中国学术最有价值的著作都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
  B.中文学界有些“新见解”,在中西方书籍中都缺乏依据。
  C.中国文字表面无异,但同一名词各时代有着的不同涵义。
  D.将西方新思潮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会断送学问前途。
  4.第⑧段列举一位候选者被历史系除名的事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2分)
  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6.评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说理特色。(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磨坊目击记               张承志
  ①我在那一年的目击,使得我患了沉重的心病。
  ②黄河从一个拐弯处巡游而来,威风凛凛,磨坊就在拐弯下面的一个崖坎上。它的木轮巨扇插在浊黄的泥水里,喑哑地吱嘎响着,溅起浓褐的浪头和水雾。不知从哪里运来了一截千年老桧,把它凿成了磨轮的轴。嵌进大轴里的每根斜撑,像车轮的辐条,都是一棵笔直的松树。工匠为了不伤木头元气,刻意留下树皮枝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