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3590字。
2014届漳州八校高三年第四次联考语文科试卷 (2014.05.04)
说明:(一)本试卷共五部分19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三)命题人:角美中学 许君胜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诗经•氓》)
(2)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所守或匪亲,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自李唐以来,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 B.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名:命名,起名
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相信 D.故让国,大节也 让:辞让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3分)( )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之亭”的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5.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多极凉冷
(宋)韩淲
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
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
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
鸡犬邻家外,鱼虾小市中。
(1)试赏析颈联中“吐”“浮”二字运用的妙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题为“雨多极凉冷”,为什么读后却无瑟缩之感?请结合尾联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双桥镇农民暴动时,吴荪甫、孙吉人和王和甫等人正在上海筹建“益中信托公司”,企图吞并中小企业。而后,吴荪甫抽回双桥镇资金的计划落空,赵伯韬又堵住吴荪甫的去路。慑于压力,杜竹斋退出“益中”并站在赵伯韬的一边,“益中”便成了赵伯韬的囊中之物。(《子夜》)
B.连长太太入住高家的时候,觉新、觉慧因阻止不力挨众人责骂,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则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克明心怀鬼胎,心术不正;克安正统刚直,仍有士大夫的不屈;克定明哲保身,毫无气节。(《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