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460个字。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简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其对精神苦难的温暖慰藉。生命哲学最好的邂逅方式是无言之中的打动,对于处在内心成长起步阶段的学生,作品言说的深层命题是无法读解的,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鲁迅“心灵怀乡”的情结,即对儿童拥有健康童年的期盼。语言是思想的外显,以品读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抓手”,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力、表现力是教学的重点;创设情景,了解叙事结构,感悟作者的赤子情怀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知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还要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到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自己真正的成熟起来。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伏笔在文中的运用;
  2、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2、感知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结构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生词及理解标题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教与学互动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影片《城南旧事》的几个片段,从而让学生回答有谁看过这部电影,再播放音乐《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首李叔同1908年谱词的《骊歌》,由林海音《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而广为人知,这首歌含有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这部影片曾获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