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886字。

批判与疗救
——试论阿Q 性格的复杂性
作者:刘芳春      导师:张渝生

  一 .导论: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
  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显示中国辛亥革命的背景和不彻底性。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他的种种病态表现都集中了当时国民的特征,阿Q的形象丰富生动逼真。正是这样使得阿Q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不朽的典型,像安娜卡列妮娜、斯佳丽、简爱那样的人物。
  《阿 Q 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同时对于辛亥革命的背景、不彻底性和失败的原因作了充分的揭示和透露。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阿 Q 正传》,学者们已经作了许多研究,前人大多从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其不彻底性来理解“阿Q”,从阿Q的病态性格来探究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从阿Q可笑的革命观来挖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对于阿Q基本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例如王晓明的《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严家炎的《读〈阿Q正传〉札记》,周寒珍的《<阿Q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等就是如此。


  而本文与上述文论的话题将有些不同。在仔细阅读《阿Q正传》文本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阿Q并不是一无是处。阿Q的身上已经具有了现代性的萌芽特征,有了许多积极的东西。例如阿Q的“革命性”,阿Q亲自向无妈求婚等等即是现代性的感性层面。因此从阿Q的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见中国国民的一些希望。当然阿Q还不具备现代性中的理性和反思超越层面,他性格的主导还是传统性、愚昧性,因此,鲁迅表示了强烈的批判态度。在日本的一场电影启示了鲁迅:国民仅有强健的体魄是没有用的,更需要强健的精神。因此他弃医从文,希望拯救国民的灵魂。假如他对国民不抱任何希望的话,他何须拯救。正是因为鲁迅从阿Q似的国民身上既看见了希望又看见了病痛,因此他振“笔”疾书,大声呼吁。那么在《阿Q正传》这部作品里,“希望”就是阿Q身上萌发的现代性特征等积极的一面,“病痛”则是阿Q的传统性等消极的一面。鲁迅毫不留情地揭露批判国民的消极的一面,也隐隐让人们看见国民身上萌发的现代性,以希望中国国民得到疗救,从而中国的未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