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70字。
《拿来主义》教案
高二年级 於伟杰
知识与技能:
1.解杂文特点;
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
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2.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背景材料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该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总是一贯奉行卖国主义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这样,封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等错误思潮泛滥一时。在进步文化界,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认识也很不一致。有的人偏激地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类于投降”,就是机会主义。总之,在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这一重大问题上,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混乱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各种错误倾向,阐明了正确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文章中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杂文特点:
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艺术构思-以虚统实,以实带虚;
行文布局-合而能开,开而善合;
语言文字-庄而能谐,庄谐并行。
论辩性 形象性 文采性 愉悦性
预习要求
1.学生自己掌握重点词语。
2.思考下列问题:
a.什么是“送去主义”?文章列举了哪些“学艺上”“送去”的事实?(送去主义是由从前的闭关主义发展来的,表面看是“发扬国光”,实质是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一种表现,是卖国主义。 学艺上的“送去”的事实有:1.送古董. 2.送古画、新画 3.送梅兰芳)
b.什么是“拿来主义”?鲁迅是用什么比喻阐述“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的?对错误态度、正确态度各用什么比喻?(“拿来”不是“送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占有、挑选、创新)
导入
当年,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欢迎宴会上,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的回答很精彩。这里问答的是担不担心,当然是用不着担心,但是,对外开放了,国外的东西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