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越巫》《〔世说新语〉三则》《诗词五首》<br>
<br>
一、素质教育目标<br>
(一)知识教学点<br>
1、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 <br>
2、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并着手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br>
3、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br>
(二)能力训练点<br>
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br>
2、通过让学生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训练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br>
3、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br>
(三)德育渗透点<br>
引导学生认识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性以及“逆境磨炼人才”的道理。<br>
(四)美育渗透点<br>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方面,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br>
二、学法引导<br>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来解决。 <br>
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学会学习。<br>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br>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br>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br>
3、两篇短文都采用了“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br>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成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澄清学生认识。<br>
四、课时安排 2课时。<br>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br>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br>
1、学生自学,辨析重点字、词、句意、疏通文意。<br>
2、查找资料,了解孟子的生评及《孟子》一书的有关常识。<br>
3、摘录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br>
4、讨论分析:<br>
①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br>
②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