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小题,约9820字。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将选择题1—7、12—17小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其他题目用黑色笔答在答题纸上。
  卷I   (共47分 )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口头文学包括史诗、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谜语、笑话、俗语等。数千年来,它们像缤纷灿烂的花覆盖山河大地;如同一种神奇的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并且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口头文学是数千年来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创造。它最鲜明和最直接地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人间追求、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我们的一代代先人就用这种文学方式来传承精神、表达爱憎、教育后代、传播知识、娱悦生活、抚慰心灵:农谚指导我们生产,故事教给我们做人,神话传说是节日的精神核心,史诗记录文字诞生前民族史的源头。更别说它是无以数计的戏曲名作和小说名著的源头。不少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文学史都是一部纯粹的口头文学史。
  然而,这种无形地流动在民众口头间的口头文学,本来就是生生灭灭的。在社会转型期间,很容易被忽略,从而流失。特别是当前这种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文明转型期”,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必定要瓦解。这之中,口头文学最易消亡。一个传说不管多么美丽,只要没人再说,转瞬即逝,而且消失得不知不觉和无影无踪。所以说,最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头文学。
  中国知识界凭着文化的敏感与责任,很早就开始了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60年来的普查成果,有一大批填补了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空白。如少数民族鸿篇巨制的三大史诗和众多斑斓多姿的神话作品,华北、中原与西北地区活态神话群的发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报中国民协的口头文学普查资料乡、镇、县卷本,现在保存我们手中的共5166本,总字数超过8.4亿字。这是多么巨大而珍贵的文化财富、文学财富、精神财富!然而,更重要的工作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将它数字化,建立中华民族的口头文学数据库。
  有人问我它到底有多珍贵,我说将来它就是另一部《诗经》,或者说是无数部《诗经》。大家都知道,2500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国风”和“小雅”,就是当时采集的民歌。那么这个集中国口头文学之大成的数据库将有怎样的价值?这次将被数字化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五千年来农耕社会流传到近半个世纪前的最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它的原始性、原真性、文献性、整体性、资源性无可比拟。甚至可以说,历史上大量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只能在这里找到。60年来,许多口头讲述它的人早已不在,连收集整理者不少也已辞世。
  经过长期的千头万绪的田野普查,一项不能或缺的阶段性的工作已经摆在面前,那就是对普查成果进行学术整理。一方面,是我们必须为每一项遗产建立科学和严谨的档案,这档案是一个国家必须拥有的。另一方面,遗产的保护更需要科学依据。特别是在非遗进入当今的市场化时代,如果没有经过学术认定的原真性的科学依据,没有专家指导,没有清醒的自觉,就会丧失文化的本色与个性的本质,致使非遗迷失在花花绿绿的市场中。近期我们启动的“中国古村落代表作项目”和“口头文学的数字化工程”,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展开的。
  (摘自冯骥才《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下去》)
  1.下列关于“口头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口头文学形式多样,几千年来像缤纷灿烂的花覆盖山河大地,成为我们的生活中必需
  的空气,并且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B.口头文学能最鲜明和最直接地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人间追求、道德准则和价值
  取向,因为它是数千年来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创造。
  C.我们的一代代先人用农谚、故事、神话传说、史诗等方式来传承精神、表达爱憎、教育后代、传播知识、娱悦生活、抚慰心灵。
  D.口头文学是很多小说名著和戏曲名作的素材库,甚至不少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文学史都是完全口口相传的的口头文学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口头文学在民众口头间无形地流动,自生自灭。我们正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前一个文明必然瓦解,所以口头文学可以说是最易消亡的农耕文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 。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