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240个字。
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比较阅读汇总试题
附答案(四十一套卷)
试题一、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
(3) 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17.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8.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试题二、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⑶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文 时间 景 情
甲文 ⑴ 月景 闲情
乙文 更定 ⑵ ⑶
【答案】
20.⑴考虑、想到⑵我⑶在
21.⑴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⑵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雪景痴情
试题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