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00字。
高中语文必修4 《雷雨》导学案
学案编号:ywbx4—01—02 主备:何涛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小组
年级: 班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话剧常识、曹禺本人、《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关系。
2、分析《雷雨》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雷雨》中尖锐的戏剧冲突。
【课前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34年,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1936年发表《日出》,1937年发表《原野》,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1939年发表独幕剧《正在想》,1940年发表《蜕变》,1941年发表《北京人》。解放后,创作了《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剧。
《雷雨》: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次年发表。前后用了五年时间。虽然它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雷雨》是四幕剧,课文是节选了全剧中的第二幕。
2、戏剧常识
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语言。
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如下: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戏剧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话剧: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剧”。它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