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28字。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浙江省兰溪市第八中学 陈根银
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伴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开发思维潜能,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印证。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语文;《史记》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发展,并注重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理念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参与而非旁观的、探究而非灌输的、体验而非分析的、互动而非静止的、开放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研究性学习恰能实现这些目标。本文试从理论思考和实践印证两方面加以探索。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在不断丧失,这种丧失表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本,依赖于练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过程被囿于窄小的怪圈之中。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想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具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方法多样,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