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75字。
关注生活,重视课本
——浅谈作文语言的积累
南京第十三中学 贾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发自肺腑地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地琴弦奏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地源泉,就必须教会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
——题记
刚开始从事语文教学时,每个星期的作文课,只要我一走进课堂,就会听见部分同学发出痛苦地“呻吟” 声;只要一动笔写作,就会出现不少无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议的“三无”作文,有人也把这种现象叫做“学生作文贫血症”。如何治疗中学生的“作文贫血症”,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我开出的药方就是——像关注健康一样关注生活,像重视宝藏一样重视课本。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每个学生都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写作素材;课本则是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精心编写的结晶,课本的许多课文本身就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文,是等待学生用心挖掘的巨大宝藏。
药方虽好,但也需要学生愿意去服用。因此我在药方前加了一条引子,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不是“精英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对作文题目产生写作的兴趣,都有话说,从而慢慢引导他们喜欢上写作。所以往后的作文题目我都精心设计,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有话说。比如一次作文课,我事先布置学生带来一张他们印象最深刻的照片让他们贴在作文本上,题目就是《照片背后的故事》。学生觉得很新奇,也非常感兴趣,没有了呻吟声,只有沙沙地动笔声。作文收上来,我很惊喜地发现同学的作文面貌果然焕然一新。有个语文基础较差地同学写道:“这是一张我一直珍藏在照相册里的照片,它的名字就叫做离别……离别之时,那种痛苦与惆怅,我的笨笔写不出那千万分之一。一切事物都会改变,但在我心中不变的是那照片上的一人、一花、一草和分别时那种淡淡的惆怅。”那时我们刚学了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原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想不到,他竟然化用得这样贴切自然。作文评讲课,我大力表扬了那位同学,并以他的作文入手,隆重抛出我的药方并让每个学生记在心中:像关注健康一样关注生活,像重视宝藏一样重视课本。
当然,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永远使自己的作文“言之有物”。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也许学生觉得好写、有话说,但是如果遇到难一点的作文题目很多同学又会抓耳挠腮了。要想提高作文的语言水平,必须把工作做到实处。为了做到“像关注健康一样关注生活”,我建议学生准备素材本,以日记或随笔的形式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了做到“像重视宝藏一样重视课本”,我精心备课,并以课文为例让学生模仿练笔:例如分析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时,让学生描写本班同学的肖像、语言让大家猜猜“他(她)是谁”;上《泥人张》时,我先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话剧再演出,分析课文重点分析泥人张的捏泥人的几个动词,让学生体会如何用动词体现人物的性格;学习《岳阳楼记》侧重指引学生学会用景物的渲染来衬托人物心情……这样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多多少少都积累了一些写作素材,丰富了原本贫瘠苍白的写作语言。本学期,我们备课组又布置学生准备积累本,剪贴或摘抄他们喜欢的报刊杂志的时文并稍做点评,不少同学都选择《作文通讯》中一些优秀范文或摘抄或点评。的确,从广义上而言,这些文章也可以算得上同学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水平得自学课本。很多同学都很喜欢上做积累的工作,认为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展示自己的个性,不少同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