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1字。
初中文言文复习对策
文言文的复习是语文决胜中考的关键一仗。与其他内容相比,文言文有其特殊性:所占分值较大,有20分左右;知识性、体系性较强;相对其他内容来说,学生对此似乎更有信心。但近年来,随着课外阅读题的难度增加,文言文复习又面临新问题,这就更需要老师吃透考纲精神,认真研究题型,学生这头抓好落实到位,文言文的复习仍是大有可为的,但如果方法不当,也很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复习,采取了如下对策:
一、 对考纲,明确复习重点。
首先,根据考试说明,使学生清楚中考中本部分的具体要求。主要有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法。理解必学课文中的重要文言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正确默写必学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段和古诗词名句(包括古诗词诵读)。这些要求体现在阅读和理解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读准字词的发音,特别是多音字和其他异读字。
2、 读准句读,划准节奏,以及重点段落背诵。
3、 准确解词,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的词类和常见虚词。
4、 准确译句,同时还要能理解这个句子在该语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语段及原文的中心和写作特色。
6、 作家、作品,这里指与语段有密切关系的文学常识。
二、抓课堂,力图纲举目张。
现在初三复习在不自觉中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似乎除了大量“做题”,并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的甚至严重忽视了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做题”进行复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感觉有“抓头”,而且短期内也似乎较容易见到成效,但与目前中考的趋向有些背反。中考要求的实质上是能力,而能力则又是综合指数的体现,大量的题目操练,却篇篇顾此失彼,或者以偏概全,更何况在这种形式下,知识是零散而不是系统的,训练是间歇的而不是连续的,因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探索就是要力争改变这一现状,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纲”,尽量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全部张开。
就课堂教学来说,要完成以下任务:
1、沟旧通新,归纳串联。由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比较重视文言文的学习,但有一点,就是平时的学习较为重视的是基本字词的理解,仅仅就课本上单独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作个别解释,这些远不是系统的,在学过之后学生很难说具备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旧有的知识系统化,目的是“温故而知新”。
将旧有知识与新知识钩联起来,是复习中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具体做法是将旧有知识延伸拓展,发现其新的内容。将旧有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结,突出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在训练过程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关涉旧有知识。
近年来,这种出题趋向特别明显。如课外阅读题《塞翁失马》中有关于“其”的一道选择题,出题者分别给出了四篇课内课文中代表“其”三种不同意义的语句,如学生判别哪一个“其”的意义与备选项相同。要做好这个题目,就必须懂得这四篇课文中四个“其”的意义,沟旧通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迁移训练,点拨技巧。
初三复习过程中,进行“做题”训练是必要的,关键是教师对此如何认识。如果目的不明,或为练而练,效果是不容乐观的,更为严重的是,“狂轰滥炸”式的题海战术牺牲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势必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我认为,训练的目的在于“迁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能力层级中的“应用”,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价值取向。以点拨为手段,为迁移为追求,以技巧为保障。
如对于古文的断句节奏,则需总结规律:文章单音词较多,诗词则双音节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