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60字。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剧情结构,体会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理解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的社会意义.
2.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2.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富于文采的曲词。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王实甫及其创作: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仕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友谊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不得志的落拓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他所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是他的代表作,在元明两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间美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色派”不同,被推为“文采派”的代表人物。
《西厢记》是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是整个元代杂剧中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它批判了婚姻爱情中的封建门阀观念,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作了热烈的歌颂;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典型形象;它改变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传统格式,而创造性地运用了五本联套的格式;它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人胜;心理描写细致深刻,曲折人微;它的曲词华美,具有诗的意境。因此几百年来传演不衰,影响深远。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第一本写崔张爱情的发生;第二本写崔张爱情趋向成熟,老夫人违约赖婚;第三本写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第四本写莺莺和张生最后获得了自由的爱情;第五本写崔张的最后团圆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标题是后加的。此折写张生与莺莺私合后,老夫人逼迫他进京赶考,莺莺在长亭给张生饯行,通过词采缤纷、情景交融、流畅圆美的一支支曲辞,倾吐出她的痛苦、怨恨、满腔希望和缠绵不已的复杂心情,成为《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
三、整体感知课文
.结合注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