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40字。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西地平线上》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版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
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突出了它的“唯美”特性。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2.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篇文章所要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 而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本课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2) 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对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2、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2) 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 从文中学会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
3、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亮点”也是“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去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具体的方法我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 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理解“大美”的含义。
3)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2.教学难点:
1) 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 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激趣与导入
首先,我将提问课堂,谈起西部,你们会联想到什么?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系列西部风景的图片,特别是西部荒原落日风景。
教师抒情性导入: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里对你们而言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着戈壁浩瀚、沙漠茫茫的死亡地带;那里也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风情;也有着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美景;让人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悠长驼铃;想起遥远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那里是我们民族的源,文化的跟。那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大西北。
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尊重和好奇一起走进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
2.文本研习
1)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全文。(教师板书课题)
让学生思考:
1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西地平线上三次落日)
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