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870字。

  《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复习讲义
  背诵、默写两词
  《赤壁怀古》
  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字词积累
  公瑾( jǐn )  纶( guān )巾   强虏( lǔ )  早生华( huā )发   酹( lèi )
  ① 浪淘尽(冲洗、冲刷。 )          ② 千古风流人物( 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  )    
  ③ 人道是( 说  )              ④ 乱石穿空(   陡峭不平的样子。) 
  ⑤ 雄姿英发(卓越不凡  )        ⑥ 一尊还酹江月(  同“樽”,酒具。 )
  词句鉴赏
  1、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3、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4、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a、建功年龄:苏轼   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 周瑜   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5、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6、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
  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