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10字。
5.华罗庚•课文精讲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主要作品有长篇通讯《死生甘愿同依——悼华罗庚教授》,传记著作《华罗庚传》等。
二、写作背景
1.关于华罗庚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以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实践论》的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际,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也因此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2.作者的有关自述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日常首要的工作是采访报道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的同时,我很注意观察和记录科学家们的活动,并且除了发新闻外,尽量以通讯、特写一类的形式报道他们。逐渐地,我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成功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非凡的、鲜为人知的动人经历。于是,便抓紧一切机会深入地采访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先是用新闻或通讯、特写,把采访所得写成文章,由新华社播发。这中间,有的人物在国外讲学时猝然去世,噩耗传来,编辑部要我尽快拿出有关他们的身世文章——例如华罗庚,1985年在日本讲学时猝然倒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我用一天的时间写出了长篇通讯《死生甘愿同依——悼华罗庚教授》,这篇通讯播发后,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过后,编辑部的同志们问我何以用如此快的速度写出了这篇通讯,我笑而未答。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用18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华罗庚传》一书,正在出版社排印。从中抽出几千字的东西当然十分容易。”(摘自顾迈南《记者要当“两广总督”——关于科学家的采访写作和材料积累》)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坎坷(kǎn kě) 扉页(fēi) 绰号(chuò) 怜悯(lián mǐn)
褒奖(bāo) 矩形(jǔ) 追溯(sù) 蜚声(fēi)
2.字形
箩筐 脱口而出 莫名其妙 瘟疫 生涯
……
5.华罗庚•优化全解
一览众山小
1.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第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第三,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2.学法指导
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领悟、学习他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还需要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及写法,学会把握细节,注意揣摩语言,同时要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掌握、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通过认识他人,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庖丁巧解牛
1.文题解读
《华罗庚》是华罗庚先生的权威传记版本之一,书中对华老的生平和事迹进行了翔实的介绍。该书对了解中国科学文化的演进、科学人才的成长以及当前的创新文化建设有重要启迪。
2.走近作者
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