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190,三课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介绍“传记文体”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 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 ,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
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
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
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
(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
(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
(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
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