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30字。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不是所有的素材或者素材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能够写入文章,必然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加工的过程,最后作者写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精心选择后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务于中心,才能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的想法和情感。要达到这一步,首先我们就要努力地去理解材料,要认真分析材料各部分的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它们的意义。其次,要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导致写作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我们的认识又是不停地变化或者说是提高的,所以要提高写作的水平,认识水平的提高就成了关键。
要点阐释
1.什么是素材?
提示:素材是指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2.什么叫分析和综合?
提示: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3.认识水平和处理素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提示:从素材中发掘的意义随着作者的不同而不同,关键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作者,他的认识水平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罗中立创作《父亲》的过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最初他只画了个守粪的农民,这时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创作素材还没有太大的距离,而后,又画成了一个农民,最后才画成了《我的父亲》,而最终定名为“父亲”。到这时他才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的表达。《父亲》也因此成为一幅名画,打动着你我。你看,这不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吗?
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
提示: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它和认识水平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认识水平高了,对材料也就会更有把握,也就能更准确地找到材料的“中心”。当然,坚持对“中心”的理解的训练也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例文赏析
【例文一】
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句式是问句,短短的文字内总共六个问句,而且分布于文章的各个部分。正如“知识导引”所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写自己的感受”。而作者对情感的抒写更多的就是由这诸多的问句来引发的。文章开篇便是两组设问,这两组问题引导着作者自己开始了对这个素材的意义的探寻,也引导着我们这些读者走入画中人物的内心。实际上这种探寻的开始也就是分析素材的开始,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作者同样是用问的形式来作出的,“是要说劳动的甘苦,还是要告诉我们‘粒粒皆辛苦’?是要诉说丰收的喜悦,还是要说这丰收来之不易?”文章结束的一问更是对这幅画(这个素材)的意义的进一步探求,“究竟要给我们多少启迪呢?”使得文章言已尽而意未穷。
【例文二】
在对同一素材的处理上,这两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不错的借鉴,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人的认识水平与素材处理的关系。对于素材的处理,两位作者都在画作的内容上下足了工夫,观察非常细腻,并且饱含着浓烈的情感。只是这一篇文章又借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第四段,作者用了一组排比的句式,带我们走入一个想象的天地,人物像是真的活了一样,既虚幻又真实。作者面对这份素材时所感受的情感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很不同于前文的一处。另外,对比手法的使用也使得这一篇文章在思想深度上不同于前文。第四段、第五段两处把眼前这幅画中的人物和30多年前的旧社会中受苦的人进行比照,结合了个人的或者是一代人的生活经验,进而发掘出了素材与众不同的社会意义,这样就使作品在对社会的关注上更胜一筹,充斥着一种让人感动的“历史责任感”。
由于这是一篇“评介”性的文章,带有向别人介绍的意图,所以文中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和“朋友,……”等一系列带有呼告语气的排比。排比句步步深入,从开始的“你看过罗中立的《父亲》这幅油画吗”到“看看这幅画吧”到“仔细地端详这幅画吧”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