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30个字。
有句俗话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瞧热闹”。意思是说,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只有那些真正懂得该门艺术的人才能看懂作品(或叫文本)中的内涵和技巧,而那些不懂该门艺术的“外行”看到的只是作品的外表热闹。这句话有对的一面,它强调了观赏者对所欣赏的艺术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走进作品的深处;但也有不对的一面,它忽略了人——观赏者——同任何艺术都有相互感应和想通的地方,把“外行”与艺术作品隔离和对立起来了。世界上的文学艺术种类繁多,作品浩如烟海。一个文化修养较深广的人,可能懂得几种艺术门类,但也绝不可能样样精通;特别是那些只有一般文化修养的观赏者,也许压根不懂得几种艺术门类,是艺术的“门外汉”。但它们照样要欣赏文学艺术,照样可以走进艺术世界,得到艺术的享受、熏陶和升华。艺术无界限,艺术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冰心的《观舞记》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文学如小说、散文、传记文学等,具有普遍的可读性,有点像“下里巴人”的话,那么艺术特别是抽象艺术如书法、绘画(尤其是写意的中国画、西方现代派画),音乐、舞蹈等,就有点像“阳春白雪”了。但后者同样会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欣赏。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为艺术创作者同艺术欣赏者之间,有共同的生理、生命基础和相似的生存、文化背景。这种艺术的共通性是超越了时代、国界、种族甚至文化的。《孟子•告之上》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又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孟子以生理感官的相同相似,推断心理感受的相同相似,进而指出艺术欣赏中的共振共鸣,是有深刻道理的。而文艺作品所带来的享受,是从生理到情感到生命的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当然,艺术欣赏有共通性的一面,也有差异性的一面,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文化思想、人生经历、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的差异千差万别,必然会带来观赏者的欣赏障碍,使观赏者成为一个作品的“门外汉”,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我们首先要肯定艺术欣赏的共通性,努力克服其中的差异性,“外行”就会逐渐成为内行。冰心之于印度舞蹈,其实也是一个十足的“外行”。她“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评论其历史,分析其舞技,她说自己“只是一个观赏者”。但她却在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一种“满心的欢喜和激动”,感受到了一种“飞动的‘美’”,享受了一次美的盛宴,“外行”也看出了“门道”。艺术欣赏可以是无为的,只在那里静静地观看、品味、享受,不向别人转述,也不写什么文章。但也可以是有为的,观赏之后对人述说、写成文章。冰心不仅“忘我”地欣赏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还意犹未尽地用散文写下她的“观舞记”。这“写”其实是对观赏的重新品味,重新描述,与她的“现场感”又有所不同,进入了一种更高层面的审美创造,真正走进了印度舞蹈的艺术深处。
那么,“外行”怎样欣赏艺术呢?观赏者首先要用一颗轻松的、开放的、灵敏的心灵走进艺术世界。创作是一个从感悟到构思到表达的过程,欣赏以至鉴赏则是通过表达的符号(如书法里的笔画与结构,绘画中的线条及色彩,音乐里的音符和旋律等),由耳目到心灵,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内容、形式、思想和精神,进而把握作品的构思创意、体悟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并且透过这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