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70字。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磊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相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仑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文艺通才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称大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过着半囚徒似的生活。作者无辜被贬,但他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轼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又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当年冬,苏轼再游赤壁,又写下了一篇赋,即《后赤壁赋》。   
  3.一赋千古
  《赤壁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借赤壁的风月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通过主客问答,紧扣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从形式上看,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它融诗、赋、文于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可以说,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朗读、背诵,细细体味。
  4.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二、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明确字音。
  属客(zhǔ)  窈窕(yǎotiǎo)  扣舷(xián)    冯虚御风(píng)
  桂棹(zhào)   倚歌(yǐ)            和之(hè)      余音袅袅(niǎo niǎo)
  幽壑(hè)     嫠妇(lí)             愀然(qiǎo) 正襟危坐(jīn)
  壬戌(rén xū) 舳舻(zhú lú)         酾酒(shī)     横槊(shuò)
  江渚(zhǔ)  麋鹿(mí)             匏樽(páo z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