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20字。
《谈中国诗》公开课教案
备课人:李小莲 新余一中
【知识目标】
体会文化随笔特点,品味作者的说理艺术,掌握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理解作者观点;理解比喻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的特点,并进行鉴赏诗歌与仿写。
【情感目标】
品味说理文章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又幽默风趣,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自己的说理艺术,培养对中国诗歌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一、掌握文化随笔的协作特征与品味语言艺术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发展一般规律,把握中国诗歌的独特现象,准确理解作者的文学观点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练习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引入钱钟书的经典语录,提起学生兴趣,并有意识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钱钟书善用比喻的特点:
★在小说《猫》中描写李太太单眼皮时,钱先生说道:“单眼皮呢,确实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或者这句更流行:婚姻象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文化随笔的特点(幻灯片展示 2分钟)
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作者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说明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在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启发和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第二,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引用的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史资料,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 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在接受作者观点同时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
第三,语言诙谐,幽默风趣。
文章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幽默风趣,又具有高雅的品位。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这种富有文学语言韵味的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3.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3分钟)
(1)作者论诗的立场(方法)是什么? 比较文学 (2分钟)
投影:假如一位只会欣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