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师说》
师说教学设计.doc
《师说》跟踪训练一.doc
师说导学案.doc

  设计教师:丁雪峰          年    月    日
  课   题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2.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的论说技巧;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2、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一代宗师奔走呼号匡正世俗、奖掖后学倡导从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对比论证法、例证法的论述技巧
  难点: 1、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2、“耻学于师”的时代原因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河南人)。有三个名号,足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因出身望族,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曾做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后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有三个评价,足见后人对其的敬仰。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主张语言要新颖。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文体学习:“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申说事理的,一种散文文体。《文章辨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体会作者的论说技巧;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二)课时:2课时
  (三)学海导航:
  1、作者了解: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河南人)。有三个名号,足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因出身望族,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曾做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后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有三个评价,足见后人对其的敬仰。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相关知识:“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主张语言要新颖。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文体学习:“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申说事理的,一种散文文体。《文章辨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4、导入:在盛唐那样的时代,有学问者和胆识者不乏其人,而作者却能不顾流俗,积极为匡正世俗而奔走相告,积极为文学的变革而努力,由此可见,不管在胆识上还是学问上,他都堪称人师,堪称一代宗师。那么,具体在
  ……
  《师说》跟踪训练一
  一、基础选择题(艺体生必做)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  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B.郯子之徒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择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