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80字。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设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加不多”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
  苏教版将其与《季氏将伐颛臾》一起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由《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三篇文章组成。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并具有排山倒海之气势等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其中“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做到“透彻、清晰、深刻”。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
  “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初中时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
  请三位同学轮读课文,注意正音,并重点思考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1)曳兵(yè)  胜食(shēng)  数罟(cù gǔ) 洿池(wū)衣帛(yì bó)  鸡豚(tún)狗彘(zhì)    庠(xiáng)序 饿莩(piǎo)
  (2)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