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 约5100字)《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寒假前我进行了一次语文调查,发现学生最困惑最无从着手的是诗歌鉴赏。“好像有点感觉,就是说不清,说不好。”很多学生这样说。我于是细细翻阅了做过的试卷、练习,发现凡是诗歌鉴赏中的语言表述题,学生确实答得很粗糙也不得要领。因此,本学期初,我曾专门开了两堂诗歌鉴赏课,把这些练习题集中起来,自己事先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析题,破题,介绍作者,交待背景,串讲典故,明确修辞,分析词语的独到、情感的婉约。林林总总,讲得不亦乐乎,学生听得也津津有味。但学生听完后,依旧茫然不知所措。颓然长叹之际,我也思索:这般逐字逐句的讲解,是否挤走了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感受、品味?那么,语文课上怎样为学生开一条感受品味的路径?又能借助什么手段让学生敏感于诗?
在学习《咬文嚼字》之前,我先上了《说“木叶”》一课,在“木”与“树”、“落木”与“落叶”的辨别中,对于“概念意义”(即意义)和“潜在力量”(即意味),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具体某首诗歌中,学生能不能在把握意义的基础上发现丰富幽深的意味群并深入探究意味呢?怎样才能调动形象思维能力,进入诗境,发现意味的生动微妙?又借助什么方式来外化、优化学生的探究发现?
二、过程描述
下午第一节课,烈日的天气下的学生,昏昏然摇晃着,偏又是难度很大的《咬文嚼字》,我不由暗暗叫苦。摊开精心准备的备课笔记,硬着头皮开了讲。
先是明议论之“理”,学生初读之后,便理出眉目。后是味例子之“趣”。如“推敲”一例:遇韩愈马队之前的推敲如何?韩愈怎么辨?朱光潜又怎么玩味?一些含糊的过去未曾留意的言语的意味在这逐步的点击中渐渐明朗起来。等到说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一段时,学生的表情分明是在说:“噢,原来初中时便熟稔的这个典故,竟也可以被颠覆。‘推敲’这个陈年案子,还可以翻出这样的新意见来。”这样的感触正是我希望的,也是我认为适可而止的度——对于古诗文修养不深的高中生,谁能苛求他们能像贾岛韩愈一般创造或改造呢?老实说,我认为现代的语文老师是很难引领学生潜心深入到古典言辞背后那丰富、深邈的意味之库中并能匠心独具地遣词用语的。所以我察觉到学生的惊叹之后便一笑付之,“下一个有趣的例子是……”
“这么说来,也没有什么炼字的优劣高下了!”我突然捕捉到一种不响亮但明显不以为然的嘀咕声。几乎是出于本能反应的,我停下来询问,不想,却惹出了一番言辞:“以前我们都说韩愈比贾岛高明,‘敲’比‘推’高明,现在被朱光潜先生一说,这两个动词是含有不同情趣的,不能简单地以高低区别。那么,我们平时常说某个词语用得好,也就不一定是绝对的好了。”
“哗——”教师里分明有看不见的声音在应和。学生们精神一振,议论声四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