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610个字。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情。
  2.揣摩、品味本诗优美的语言。
  3.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背诵、想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赏析诗歌,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请学生预习课文,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解读四季,你是否记得哪些咏秋的名言、名篇?
  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马致远的《秋思》、王安石的《秋词》等。
  二、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注意下列字音。
  镰(lián)刀     丁(zhēng)丁     肥硕(shuò)     栖(qì)息 
  鳊(biān)鱼 乌桕(jiù) 寥(liáo)阔 枯涸(hé) 
  2.读出韵味。
  先由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再由学生自读、组合读、齐读。
  3.读出画面。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画面?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4.读出诗情。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秋天是收获季节,家人、渔人和少女在秋天收获了庄稼、鲜鱼及爱情,同时还有悠闲自在的生活,朦胧而略微伤感的情思。全诗的感情基调虽清凉而寂寥,但表达地却是作者对秋天的向往、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赏析诗歌
  1.品析优美的语言以“用(写)得美,美在”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
  以下可供参考:
  (1)“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用得美。用拟人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还有下文的“游戏”“梦寐”都写得妙。“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的感觉。“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似喜似羞,深藏在心中,只是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拟人的手法,写丰收的景象。
  (3)“收起青鳊鱼的乌桕叶的影子“,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此句体现了渔民悠闲的心情。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澈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5)“伐木声丁丁的飘出幽谷”,以有声衬无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诗歌意境,把三个画面改写成小小的美文。
  教师指导: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