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34张,课件制作较为精美,文字材料约3450字。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
  (三)、朗读课文  朗读。朗读是打开诗词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1、教师范读,诵读指导。提问这首词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离愁别恨。
  从哪里读到的?(明月不谙离别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  离别总是充满了悲愁,怨恨、苦闷的,而且这种感觉又是那么刻骨铭心,让人肝肠寸断。
  2、齐读课文,用心用情去读。 
  (四)、文本研习:
  ※槛菊愁烟兰泣露。  解析:栏杆旁的菊花好像在烟雾中发愁,沾着露珠的兰草也像在轻轻哭泣。
  问:菊花会悲愁,兰草怎会哭泣呢?
  答:写菊花含愁,兰草哭泣,实际是主人公内心在流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称做“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是客观事物带上了“我”的主观色彩。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这是以悲景写悲情的烘托手法。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解析: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问: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答: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独。我们可以想象,当主人公目送燕子双双而去时,该怀着一份怎样的怅惘啊?   这是以乐景衬悲情的反衬手法。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解析:皎洁的明月不了解离别相思的痛苦,拂晓后,还有残月的余辉斜射进房中。
  月圆而人不能圆,使主人公嗔怪起月亮来,说它不懂离别的苦楚,偏偏要通宵照到这里来。 “斜光到晓”可以看出主人公彻夜未眠。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解析: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