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5270字。
《三国志》选粹
作者:四川省射洪中学 赵俊
第一课时
引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一、《三国志》与陈寿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全书共65卷,分为《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记载了黄巾起义之后到晋灭吴将近100年的历史。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著名史学家。
《三国志》成书后就受到时人推重,人们赞誉它“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书》卷82《陈寿传》)
“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这是《三国志》写作上的特点。
陈寿对三国历史有个总揽全局的看法和处理方式。所以, 《三国志》篇幅虽少,却很全面地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历史变化情况。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
《三国志》取材精审,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
◆ 资料链接:
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陈寿传》)
《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亮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赵翼《廿二史劄记》)
“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揭示了《三国志》的思想特点。“明乎得失”是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治军理政,同时也指门阀世族如何在纷杂的政局中看清得失利害,保全身家。“有益风化”则指有利于维护封建纲常礼教,有利于维护世族利益。
陈寿在书中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但书中也很重视杰出人才的历史作用,对于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诸人的能力与历史作用都作了充分的描写与叙述。
陈寿还通过历史人物宣扬了忠贞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
◆ 资料链接:
城中粮谷以尽,外无强救,洪自度必不免,呼吏士谓曰: “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于大义,不得不死,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将吏士民皆垂泣曰:“明府与袁氏本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初尚掘鼠煮筋角,后无可复食者。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中分稍以为糜粥,洪叹曰:“独食此何为!”使作薄粥,觽分歠之,杀其爱妾以食将士。
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