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10个字。
9 故 乡
第1课时
一、诵读入“题”
屏幕显示:(席慕容的诗歌《乡愁》)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
引入课题: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每逢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光阴流转,二十年倏忽而过,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我”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回《故乡》。
二、速读知“文”
1.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
2.屏幕显示:(提示学生要关注有特点的词汇)
多音字:五行缺土
易错字:恣睢 脚踝 嗤笑
3.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章中作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三、研读通“变”
1.学生交流问题:“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教师适时地引导归纳)
心情:作者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
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让作者无法接受。
2.学生探究:“物非人非事事休”的故乡嬗变。
(1)走近旧景,感受“物非”
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①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乡衰败的景象,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与后面作者回忆中美丽的童年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初到故乡的悲凉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第6段中写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用简洁的一笔就形象地写出老屋的破朽,影射出故乡经济的萧条和衰败。
(2)走近故人,感受“人非”
①教师设疑: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的?
学生借助“故乡人情卡”,从多个角度感受人物变化,体验“昨是今非”的世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