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32张,教案约2070字。

  教学目标:
  1. 明确文章思路。
  2.了解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内涵。
  3. 理解儒道对立与互补的关系。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思路,了解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儒道对立与互补的关系。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朗读法 归纳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论语十则》和《孟子见梁惠王》,请大家说一说在儒家经典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有哪些?“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儒家的精神核心和社会提倡的道德准则。但为什么在《老子》十九章中却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坚决放弃“圣、智、仁、义、巧、利”,为什么一个坚持,一个却要放弃呢?儒道两家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又有何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庄子的《胠箧》,看看庄子是如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阐释老子的这一观点的。
  二、明确思路,了解思想:
  上一节我们我们已经梳理了《胠箧》的重点实词和部分句子,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结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汲取圣贤先哲的另一种智慧。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1. 明确文章思路。
  2.了解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内涵。
  3. 理解儒道对立与互补的关系。
  (一)明确文章思路
  一般来说,在议论文中想要说明一个中心论点,我们通常可以采用的纵向结构是什么?
  教师明确: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样),本课就是采用这种纵向说理的形式展开的。就让我们看一看庄子围绕着“绝圣弃智”这个中心论点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1.提出问题:学生齐读第1段,找出中心句并概括事件。
  教师总结:第一段由现实中偷盗的小事说起,然后用反常思维,提出“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
  接下来2-4段就是来分析这个问题的,请学生朗读并分别概括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2.分析问题:学生读2-4段,概括事件。
  教师总结:2段:田成子(人物)盗国(事件),盗取的是国家的圣明的法规和制度。
  3段:跖(人物)谈盗窃心得(事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