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440字。

文章表现方法鉴赏举要
1、过渡
过度句,使层次之间连贯、紧凑,起承转合,也就是平常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方法:抓住承上启下的关键词。
例2:……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内蒙访古》)
析:本段最后一句是一个过度句。其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平静的原野”,指前面“深绿色的山坡”;一个是“风浪最大的地方”,指下文匈奴与汉人为争夺这块原野而发生的战争。因此这句话能衔接上下文意,并使结构紧密。
其实,过渡句不仅显示着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着主要的信息。
例3:1992年全国高考阅读题,第三段开头一句是“到清代,全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元化”。这既是过渡句,也是主旨句。“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元化”即是下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有启下的作用。
2、照应
照应能使人称、事件的记叙有始有终,议论有因有果,使文章的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例如,《荷塘月色》第一段中有这样的句子:“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文中最后写道:“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样就形成了前后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3、伏笔(铺垫)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应之处作出呼应。其作用是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符情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就使用了伏笔,让故事清节的发展既出乎人的意料有合乎情理。小说有两处作了铺垫。
第一处,玛蒂尔德见了舞会的请柬反而“懊恼”,有了舞服依然“发愁”,这看似反常,但前文已作了铺垫:介绍她如何想望过去奢华的生活,这就显得入情入理了。
第二处,小说最后才明白项链是假的,实出预料,可这也是必然的,上文已有三处铺垫:①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②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买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③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三处伏笔的作用:(1)暗示项链是假的,结尾也就合情合理。(2)突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有利于深化主题。
4、总分
总分就是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有时先总后分,有时先分后总,有时先总后分、最后再总说。总分式往往用于行文中表说明的具体与抽象、对象的大小、种属;议论范围的大小、道理的深浅。利用总分关系能快速分清层次,准确把握中心。
例如:①试看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持之以恒精神。②司马迁周游各地,深入乡野,探访古迹,积累史料,持之以恒30多年,才创作出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③齐白石在长达90余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教一日闲过”的人生准则,才成为万众敬仰的国画大师。④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试验了50000多次,才发明了蓄电池。⑤由引看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实为千古不易的真理啊!
上述文字是说明做事要有恒心。①⑤句是总句,②③④句是分句,总分总结构,抓住①⑤句,也就把握了中心
5、比喻
(1)比喻及作用
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便于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还可使语言形象化。
比喻的作用,因其使用的环境如不同文体或不同语境而有所不同。
①记叙文、散文。比喻句用来刻画人物、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写景状物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其特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