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如何鉴赏古代诗词<br>
 郑光程<br>
<br>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出现了一座座诗歌的高峰。代代杰出诗人辈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初步的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这也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科的一个必考内容,从备考的角度来讲,犹应引为注意。<br>
    朱光潜先生曾作过一篇诗评,题目是《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文中以细腻的笔触、精确而独到的分析,揭示了四首词的意蕴,给人以启迪。在分析、评论这四首词时,作者从两点入手:一是典型的情节(意象)。二是精练的语言。很多古代诗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练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另外,从这篇诗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运用了以下方法:一、揣摩研读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作文章,分析出用“别”字所产生的特别韵味,暗示了乌鹊和树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此处不写啼而啼自见。还有,在分析《鹧鸪天》词时,深入地分析出“青旗沽酒”在词中以乐景写哀,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技巧。二、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联想到江南繁华灿烂的春天,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了。三、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鹧鸪天》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个诗句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感情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br>
朱光潜先生这篇诗评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的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鉴赏时首先要深入揣摩研读,揣摩其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兴、拟人、互文、倒装、用典、反衬、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物抒情等。再衬以想象,从而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另外,早在先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论断,唐代白居易还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诗作往往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态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紧密联系的,故而在分析、鉴赏时还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br>
    下面就分别以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和辛弃疾的《摸鱼儿》词为例,谈一谈如何鉴赏古代诗歌。<br>
1、张继的《枫桥夜泊》<br>
第一句中“月落”、“乌啼”不难理解。秋凉夜半,上弦月落了,耳畔传来几声乌鸦的惊叫。我们学过的“月出惊山鸟”、“明月别枝惊鹊”都有相似的意境。“霜满天”就有难度,理解时不能以辞害意,因为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自然景观的实际是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且在已“月落”的夜晚也看不见。如果机械的去理解,就无法体会其妙处。须认真揣摩研读方能感受到: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羁旅之人对夜凉的感觉格外敏锐。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br>
第二句中的“对”字也是难点。“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岸上的丹枫,给人以秋色秋意、羁情离思的暗示,它在古诗词中沉积的感情内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我们想象一下,岸上昏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