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550字。
中考热点话题阅读主题之“生态视野”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孔 建 曹介梁
热点考点对接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概念”的一段阐述。“生态视野”这一阅读主题的文章,正体现了“课标”的这一理念。它们扣住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一方面通过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会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自身,有效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近年各地中考命题看,很多省市都注重将这一主题列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深层思考和价值取向。随着生态研究的深入,与人类关系的日益密切,这类文章在近年来中考试卷上出现的频率较高,并将继续呈现一种上升趋势。
经典考题解读
动物的奇特语言
李小合
人类的信息交流离不开语言。那么,动物有没有“语言”呢?常言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所谓动物的“语言”,一般是指同一种动物之间为了种群的生存和发展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
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气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昆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信息激素,这是一类挥发性的有独特气味的化学物质。在昆虫释放的信息激素中,最普遍、最灵敏、最专一的,是吸引异性的“性引诱素”。例如,一种雌蛾在交配产卵前,能分泌只有0.1微克的“性引诱素”,但雄蛾依靠头部的触觉,甚至在1公里外都能收到这种信号,几乎只要一个气味分子作用于雄蛾的触角,就足以引诱雄蛾与雌蛾“约会”。蚁、蜂、蚜虫等受到伤害或惊扰时,会放出一种“警戒素”,以告诉同类赶快逃避或奋起自卫。
高等脊椎动物也有气味“语言”。例如,人们在小狗身上抹上母猪的尿液,母猪凭着这种体味信号,会把小狗当作自己的孩子进行哺乳。雄羚羊求偶时,也要靠嗅觉来识别雌羚羊。
当然,动物的声音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根据动物学家研究,猪有23种声音信号,狐狸有36种声音信号,而阿拉伯狒狒发出的声音信号竟然不少于40种。在模拟声音能力方面,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会“说”上百个单词和几十句话。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动物的“语言”除了有“报警”、“避敌”等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各用两个字回答。
2、文中画线句举出的两个数据,有什么作用?
3、下列哪些现象是通过动物的“语言”起作用的?哪些不是?逐一简述理由。
①夜晚,在旷野上点一盏灯或燃烧一堆篝火,会引来无数的昆虫。
②蜜蜂只有在受到侵害时才会蜇人;而人只要挨了一只蜜蜂的蜇,便很快会遭到群蜂的围攻。③《射雕英雄传》中欧阳锋将一条灌了蛇毒的鲨鱼砍死后扔入海中,不一会儿,海面上便漂满了中毒而死的鲨鱼。
4、请你利用动物间的“语言”,设计一个不用农药而能消灭害虫的有效办法。
(2003年常州题)
题型分析:《动物的奇特语言》是一篇介绍动物语言特点的科普类文章。从文章内容看,选文围绕“奇特”二字,重点介绍了同种动物之间的动作、气味和声音三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