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00字)
  石 钟 山 记
广东汕头澄海中学 姜勇军
教学目的
1、深入内容分析,理清文章逻辑关系,表达方式。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内容:文章第2、3段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认识了苏轼其人,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先抽背第一自然段)。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看看石钟山命名的情况,并且具体进行重点词语的学习。
二、提问分析:
(一) 文中对石钟山为何“声如洪钟”有哪几种人的看法?
(二) 怎样评价这些看法?产生谬误或记载不详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三自然段(齐读)
提问:
1、第三自然段将批判的直接的矛头是谁?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明确:(有破有立)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陋者:李渤
那么李渤又为何是陋者呢,他是如何求山之名?
明确:(扣而聆之)斧斤,考(考击)其实,看他如何具体求名,→“扣而聆之”,所以作者笑其“陋”,但并不结论(自以为)(读)。
2、但是陋者虽陋,仍有一大批信奉者,以讹传讹,道貌岸然听旁说,谁是这样的人呢?
明确:寺僧。“持斧扣石”。作者态度:“不信”,为什么不信?因为这些人得出的结论都是“自以为(臆断)”(读) 。
3、那么,石钟山的命名由来是不是就没有人真正知晓呢?
明确:不,还有渔工水师(读)“知之而不能言”,
还有没有其他的人?明确:郦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有没有具体写如何相搏?”“如何发声”?(没有)。所以后人“人常疑之”(找出具体内容读)
4、所以作者就要实地考察证实(读第2段至莫夜月明……段尾]
分析: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环境描写作用?环境描写的效果?最后得出的观点是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