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10个字。
课题 夜归鹿门歌 授课人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的有机融合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李白有一首诗《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翻译: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淡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慕之情。
闻一多有一篇文章题为《孟浩然》,在那篇文章里闻一多认为孟浩然“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了解其人其诗。
二、知人论世,走近孟浩然
1、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著作有《孟浩然集》。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2、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3、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这首诗是孟浩然决心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