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120字。

  1 落 日
  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在著名的《大公报》社做记者。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联系典范教材。
  这一举世瞩目的仪式放在军舰上举行事出有因
  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后,宣布由麦克阿瑟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仪式,并作为同盟国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海军的强烈不满,因此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建议,如果投降仪式式由陆军将领主持,那么仪式式应在一舰海军军舰上举行,以表彰海军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为了保证总统同意这一建议,他特别选择以杜鲁门家乡命名,并由他女儿马格丽特主持下水典礼“密苏里”号作为候选军舰。
  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靖国神社的教义,源于日本民间的“御灵信仰”,即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但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靖国神社的性质已由安魂变为表彰效忠天皇的所谓“忠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靖国神社既是国家宗教设施,也是军事设施,它从一开始就与军队和军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虽然在神道教中有人死了以后皆为神的传统,但靖国神社里的祭神,是有严格限制的,即只限于为天皇效忠的阵亡者。由此可见,靖国神社与其他神社有着极大差别,是一种军队的宗教设施。
  靖国神社中有一座被称为灵玺簿奉安殿的大殿。它建于昭和47年,供奉有明治维新以来250万军人的灵位,包括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的灵位。其中,有戊辰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有为创建新政权而死于“佐贺之乱”、“西南战争”等日本国内动乱的人士,但更多的是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侵略战争中阵亡的军人。
  靖国神社供奉有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桥本左内、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等人的灵位,同时也供奉了一些不仅在日本历史上,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可算作恶贯满盈、臭名昭著的人物。那些被供奉的所谓“英灵”中有被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7人,他们是侵苏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窃取同盟国各国军事和经济情报的间谍头目,策划伪满洲国的首要分子土肥原贤二;南京大屠杀首恶罪犯松井石根;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木村兵太郎;以及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武藤章。
  另外,还有被押期间因病死去的甲级战犯松冈洋右、永野修身;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白鸟敏夫、平沼骐一郎、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还有被判处有期徒刑 20年的东乡茂德。他们均犯有破坏和平罪、违反战争法规惯例及违反人道罪,是双手沾满了亚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另外,在甲午战争后侵略台湾战争中死的北白川亲王和侵华战争中死于内蒙的北白川宫永久的灵位也于1959年10月被安放了进去。这些人以及原先就祭祀在靖国神社的乙级、丙级战犯,合计1000余人。
  正是由于靖国神社的军国主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占领军总司令部在1945年12月15日发出“神道指令”,切断了靖国神社与国家的特殊关系。进而,根据宪法的政教分离的原则,1952年9月,靖国神社改为独立的宗教法人,渐次失去昔日的显赫地位。
  但是,在宗教法人“靖国神社规则”和“靖国神社社宪”中,仍明确写着靖国神社是根据明治天皇“安国”圣旨,“为使阵亡者流芳万代”而创设,目的是“宏扬神德”,教化遗族。日本遗族会、自民党遗族议员协议会等团体也打出靖国神社“非宗教论”的幌子,主张通过立法将靖国神社由宗教法人变为特殊法人,以实现国家守护靖国神社的目的。
  实际上,试图将靖国神社由宗教法人变为特殊法人以实现国家守护靖国神社,这一动作的本身已构成靖国神社问题的发端。
  根据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政府首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违宪的,但长期以来保守势力处心积虑要冲破禁区。1951年10月,在旧金山条约签字后,在举行大祭当天,首相吉田茂率阁僚及众参两院议长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自那以后,几乎每届首相都到靖国神社参拜,尽管明目张胆地在8月15日 (战败日)以首相身份参拜的为数极少。
  战后,在靖国神社里不仅依然保存着以往战争亡灵的灵牌,而且军国主义势力一直伺机将甲级战犯的亡灵“魂归靖国”。趁1978年举行秋祭的机会,终于把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亡灵,以“昭和殉难者”的名义偷偷弄进靖国神社。这表明,靖国神社完全继承了战前的性质。即便这样,日本的一些政要仍置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和日本本国国民的抗议之不顾,公然前去参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靖国神社问题的严重性。
  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这既关系到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日本这个国家的今后走向。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侵华年表
  1871年  日本要求仿效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被中国拒绝。
  1874年  日本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害为借口,出兵台湾。签订《北京条约》。
  1875年  日本占领琉球。
  1880年  日本向中国提出琉球“分岛改约方案”。
  1885年  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
  1894—1895年  甲午战争。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896年  中日签订《通商行船条约》、《通商口岸日本租界条约》。
  1900—1901年  日本参加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侵占青岛。
  1915年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19年  巴黎和约,“五四运动”爆发。
  1928年  “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
  1931年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
  1937年  全面抗战爆发。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  日军袭击珍珠港,对美英开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  抗战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文体介绍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
  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内容分析
  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
  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
  2、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艺术手法分析
  (一)细节描写
  1、环境
  (1)开头第3段:“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关于乐队:
  “白马故事”:“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
  “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
  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
  (3)关于“九点十八分”:“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
  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述历史,确实打动人心。
  (4)代表到来:“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
  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5)“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2、人物
  (1)神态: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
  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2)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
  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
  (3)动作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
  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二)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
  投降签字前的宏大的场景描写,渲染了什么样气氛?有什么作用?
  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
  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签字场所的?
  以空间为顺序,以桌子为中心、为参照
  文中对美国国旗的来历的叙述,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插叙
  为什么要插入对美国国旗的来源的介绍?
  1、这面国旗曾经是日美友好关系的象征、和平的象征;
  2、美国在战争中的贡献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为什么要详写签字场所?
  1、增强临场感
  2、签字场所的布置严谨而有序,突出签字仪式的重要性
  第二节为何插入对白马故事的叙述?
  1、参战者的必胜的信心
  2、胜利者的骄傲
  3、胜利来临之快
  代表到来这一节,主要从那些个方面来展开描写的?
  人物描写:外貌
  神态
  环境描写:乐声
  闹——静
  插入对重光葵失去的一腿的介绍,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1、反语
  2、讽刺曾经不可一世重光葵,如今成了落水狗。形象、生动。
  历史题该怎么考?
  日本高中历史教师给学生的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战,19世纪打了日清战役(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在什么时候?可能的原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万一输了,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之。
  学生答案:
  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上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和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这样就会增加我们的运油成本。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就需要与主力舰和驱逐舰一起出动,中国海军看到我们出兵,马上就会打仗。按照判断,战争可能爆发于公元2015年—2020年。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作好多华抗战的准备。
  这种题目和答案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在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如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谓的数字。那又怎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
  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背景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