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90字。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中学 刘小琴
摘要:
随着教改的深化,我国语文教学界许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水平的战略意义。作为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的思维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加强思维训练,显得尤为紧迫、必要。根据笔者初略探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学习训练:作文材料与发散思维的训练 ;作文思路与收敛思维的训练;作文求新与创造思维的训练。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成功的从发散—收敛—创造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 创造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近些年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精心施教,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讳言,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这几乎成了作文教学中久攻不破的一个堡垒,令人困惑。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对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为此本文特地作些粗略的探讨。
作文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写作的本质来看,[ 1 ]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写作是一个由感知——内部语言(加工制作)——转为外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 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
从写作的能力来看,它由基础能力和专门能力两个方面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 、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能力的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是专门能力的第一要素,而思维与语言又恰恰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思维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语言表达又以思维为内核,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2 ] “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理的语言。”
从写作的过程来看,一篇作文的完成,大体要经历观察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三个阶段,不论哪个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思维。而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思维障碍。比如,思维空白——觉得“无米下锅”;思维浑浊——不知如何谋篇布局,乃至应考背作文、套作文;思维单一——不知如何求新、如何修改等。正如蒋仲仁先生指出的:[ 3 ] “学生作文,一般有两大缺点,一是言之无物,一题到手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一是语无伦次,有点儿想写的东西不知道该怎组织。这两个毛病何尝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根源还在思维能力上。”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
一、作文材料与发散思维的训练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而不少学生在动笔写作前,常有“无米下锅”之感,思绪茫然,一片空白。刘国正、张定远先生曾指出:[ 4 ] “说实在的,像中学生这样的年纪,已经阅历不少,知道的事情也不少,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有许多可以取来作为生活的材料。宝贝就在他们身边,可有时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一定值得拾取和保藏,一旦换一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在老师的指引下和点拨下,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他们会骑上神马,飞进神奇山谷,发现数不清的宝贝。”。因此,针对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的思维障碍,教师在指引和点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