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30字。
关注阅读感受 培养阅读能力
杭州市学军中学 曹秀兰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与阅读本质和规律相违背的诸多现象,指出导致阅读教学方法中“讲”风盛行的原因,在于旧有观念中人们对“知”的过分强调,以致忽略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客观存在,更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关注,造成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尴尬现状。强调了倾听并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的重要性:只有重视这个教学环节,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切实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的语文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实现。
关键词 关注 阅读感受 阅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阅读教学中,在读解文本的观念上,有些教师认为:文本是外在于读者(教师与学生)的阅读客体,其中的意义是作者早已赋予和给定的,是客观的、永恒的、不变的,因此无论是什么时代、什么人,在阅读作品时所做的都只能是尽力去“挖掘”作者于作品所寄予的意义,确信文本只能有唯一正确的释义,把对文本的阅读视为一种认知关系。基于这样的观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得出或干脆直接接受这个“释义”,杜绝误读;自然,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寻找一条途径,对“正确释义”加以“挖”和“掘”的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观念,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侧重于“讲”,以讲解文本为主,力求使学生全盘掌握并接受文本的既定内涵。为此,有的精心设计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在“启发”、“诱导”之下最终得出老师所希望的结论;有的耐心讲解、谆谆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仍在“接受”;还有的则干脆向学生直接宣讲正确答案,形成“满堂灌”局面,其结果都是把阅读教学,简单的等同于认知教学。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时,不管设计何种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了解并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动态,是不应被忽略的。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审美感受,把倾听学生的阅读感受当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他们的原有知识结构、洞悉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手段,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主体意识,才能为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指导创造前提条件。
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曾对阅读有一个极为精辟的、经典性的定义:“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1这句话蕴涵着两层意思:其一,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最终要以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其二,阅读是“构造过程”。真正的阅读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积极主动地 “构造”。这意味着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原来知识”在相应的“推断能力”作用之下,与文本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发生的条件,第一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下,第二要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没有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直接参与,其阅读的前提就不存在了,而如果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还没有阅读的经验过程,我们又如何判断他们阅读的水平,有的放矢地纠正他们理解的偏差,完成阅读教学呢?
我曾观摩过一堂《荷塘月色》阅读教学课,其结构模式是:设疑→研讨→精讲→实践。所设疑问有:标题是偏正词组还是联合词组;本文安排材料的线索是作者行踪抑或是感情的表露;作者去荷塘的原因与观赏荷塘引起的思绪是怎样的。第二步研讨,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借助有关资料,对上述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步精讲,要求教师讲清以下几点:本文的写作特点;散文的结构规律;本文的主旨;意境。最后一步实践。教师可要学生练习描写特定环境,像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等,检验所写学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应该说设计者,对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得还是相当准确而且全面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的内容十分具体,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很大。在极短的时间里(1~2课时),向学生介绍作家创作该作品的背景、主旨,分析了本文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