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9090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综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了《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中心新颁布的2014年《考试纲要》的要求,准确把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试卷总体难度接近2013年的高考,没有偏、怪之类的题目,并且有一定的梯度。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文本类阅读依然采用选考题,适合不同考生去选用。。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现实主义的生命力”这个有一定深度的话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俄罗斯妈妈”,实用类文本阅读选了“‘长江女神’芳踪已逝?”关注热点话题,体现人文关怀;这些都引领考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社会现实问题,设题涵盖知识点较广。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16/17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注重考生概括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第四,作文仍然采用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作文材料“数据时代”关注时下热点,引领学生思考,关注社会问题;考生要写好本次作文需有相当的分析问题能力。
  应该说,这份试卷有助于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观情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现、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入点。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1日24 版,有删改)
  1.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反叛现实主义,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B   解析:A项,表述不当,原文意思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不乏积极意义。C项,“就是”将“分歧”唯一化。D项,“只是”说法绝对。
  【思路点拨】科学类或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  解析:“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的说法太绝对,“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并不是完全否定形式的作用,而是承上文强调形式应该“有意味”。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错在“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崇龟
  刘崇龟镇南海之岁,有富商子少年而白皙,稍殊于稗贩之伍。泊船于江。岸上有门楼,中见一姬年二十余,艳态妖容,非常所睹。亦不避人,得以纵其目逆。乘便复言,某黄昏当诣宅矣。无难色,颔之微哂而已。既昏暝,果启扉伺之。此子未及赴约,有盗者径入行窃。见一房无烛,即突入之。姬即欣然而就之。盗乃谓其见擒,以庖刀刺之,遗刀而逸。其家亦未之觉。商客之子旋至,方入其户,即践其血,汰而仆地。初谓其水,以手扪之,闻鲜血之气未已。又扪着有人卧,遂走出。径登船,一夜解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