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
《简笔与繁笔》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理解“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观点,并在写作实践中体会“简笔与繁笔”各自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步理解作者的观点
师:(板书课题后,提问)我们在写作中应提倡用简笔呢?还是提倡用繁笔呢?
(有意曲解设疑,以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把握作者的观点。)
生:简笔。(多数学生这样回答)
师: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看周先慎与我们的观点是否一致。
(学生拿起笔来,默读课文)。
师:作文与我们的观点是否一致?
生:不一致。作者说:“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那么,我们平时强调的“语言力求简练”是强调错了。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分四人小组讨论)
生:“语言力求简练”的要求没有错,作者说该用繁笔时就用繁笔也没有错。我们说的“简练”。是删除一切多余的字,作者说的是用繁笔是指不细写就不能尽其妙的地方。
师:谁能从课本中找到提倡语言简练没有错的句子?
生:第5段开头作者写到:“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师:好。我们齐读一遍这几句话。
(生齐读)
师:这样说来,写文章既可作简笔,也可用繁笔。那么,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有没有标准呢?
生:关键是恰当。
师:什么是恰当,什么是不恰当?作者在什么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
生:(看书后回答)作者在第5段中说:“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可见,只有“来自生活,发诸真情”,才算恰当。
师:很好!(板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二、理解论证思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观点?
师:下面,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同位(桌)可以商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