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00字)
让研究性学习植根于语文教学的沃土
平阴县实验中学 王淑荣
摘要: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让研究性学习走入课堂,,走入学科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让研究性学习植根于语文教学的沃土之上,必然会取得丰硕成果。
一、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有利条件
语文学科的开放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为研究性学习留下了深入钻研的余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为研究性学习铺设了跳板;语文学科 的综合性,为研究性学习搭建了桥梁;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为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活水。
二、 让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沃土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做到这一点,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第一、形成课堂问题中心。课堂教学中,问题不在多,而关键是能否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第二、养成问题辨析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作更深层的理解;学会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以取长补短;不简单肯定,也不简单否定,尽可能想办法完善别人的观点,或沿着别人思考的路子再往前走几步。正是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素质。
第三、培养分析问题的本领。其方法一是抓单项问题的分解训练;一是抓综合问题的思路指点。
第四、注重思维方向的指引。引导学生径直进入思维的“正确区域”,包括聚合思维领域和发散思维领域,不管引向哪一种思维领域都不能流于表面,而应使思维得以深化。
第五、用比较培养质疑的的幼芽。培养学生自觉比较意识,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联想点。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成为中国教育界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备受人们关注。打开网络,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不下万条,全国各地,各级各给学校正满怀热情的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展研究型课程,而且开展的形式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活动型,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利用课余时间,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类活动一般是跨学科的,有一定综合性。另一类是学科型,即学生研究的课题从学科教学中发出的,在研究过程中紧紧结合本学科的知识,进而主动地获取更深、更广的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