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应用文
│ 语文 北京版(08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古今应用文 教学设计课件(27张).ppt
├─第5课 谏伐匈奴书 课件(24张)及教案
│ 语文 北京版(08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古今应用文 第5课 谏伐匈奴书 教案.doc
│ 语文 北京版(08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古今应用文 第5课 谏伐匈奴书 课件(24张).ppt
├─第6课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课件(17张)及教案
│ 语文 北京版(08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古今应用文 第6课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教案.doc
│ 语文 北京版(08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古今应用文 第6课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课件(17张).ppt
├─第7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件(23张)及教案
│ 语文 北京版(08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古今应用文 第7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件(23张).ppt
│ 语文 北京版(08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古今应用文 第7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
└─第8课 书信三则 课件(33张)及相关资料
语文 北京版(08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古今应用文 第8课 书信三则 相关资料.doc
语文 北京版(08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古今应用文 第8课 书信三则 课件(33张).ppt
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
2.理清层次结构,学习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在战争背景下,“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一主题。
4.认识本文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能人辈出,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在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贾谊、公孙弘、董仲舒等,武将如卫青、霍去病等。然而还有一位汉武帝时的著名的谋士,我们往往会把他忽视,他就是主父偃。
二、简介作者
主父偃,西汉齐国临淄人,年轻时主要学习纵横家、辩士之说。早年的主父偃虽遍览群书,广泛结交各个学派的人物,但始终郁郁不得志,受人排挤。在困境中,因上书言事,被汉武帝拜为郎中,之后屡次升迁。
三、背景介绍
……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教案
一.教学目的设计:
• 了解演说基本知识,高超的口才来源于立场的鲜明,谋略的深邃,思维的缜密。议论文训练是演讲的基础。
• 知人论世,要了解二战时期的大体形势,认识丘吉尔演说的划时代意义。
• 围绕本文设计相应的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活动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学生讨论
四.教学过程:
1阅读“精读导引”提示学生找到精读重点:
• 注意评价:“著作家 演说家和政治家”获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 “审时度势”“说服力”“鼓动性”
2提问:丘吉尔宣布了一项什么决定?在演说中又是如何铺垫的?
我们决心要消灭希特勒,肃清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决心)
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政策)
因此,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决定)
3.丘吉尔为什么要援助苏联?
理由之一:希特勒疯狂侵略,背信弃义,是我们的敌人;(2—3)
理由之二:俄国生灵涂炭,一战盟友,是援助的对象;(4—6)
阐明英政府的重要决策——援俄(7—10)
理由之三:英国义无反顾,远见卓识 ,因唇亡而齿寒。(11—14)
设计目的: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4.讨论:丘吉尔演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为什么说“到了战争关键时刻”?
——突出了“希特勒入侵苏联”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的不同寻常的意义。突出了“发表演说,宣布决定”的刻不容缓,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明的预见性。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悼词的特点,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
2、深刻领会本文的情感美,感受马克思的崇高人格。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课文结构和品味语言,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
这句话出自哪部书?谁写的?
《共产党宣言》被选为美国高中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是《共产党宣言》开篇的第一句话,广为人知。从这句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令人恐怖的?一个孤独的 ?一个有影响力的?……
一个不断地被驱逐、被诽谤、被污蔑的人,却在哲学领域、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解放事业中,更做出了开天辟地的伟大贡献。自古圣贤皆寂寞,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伴随着坎坷、磨难、不幸,马克思的人生之路也不例外。但是,马克思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亲密的革命战友-恩格斯一直都在全心全意地支持他、无私无悔地帮助他。列宁曾这样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有关友谊的传说。”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家,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样的巨著,一起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奋斗终生。他们的贡献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间,直到今天,仍然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爱戴!
二、整体感知
(介绍不同的人对马克思的评价)(可用多媒体、幻灯片或者教师朗读即可)
这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著名人物对马克思的评价,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到做为这位伟人的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对其伟大的一生所做的评价、沉痛的悼念。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尽量准确地概括课文每一段落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悼词,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人类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
……
《与韩荆州书》的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但写得不亢不卑,豪气如山。是千古传诵的佳篇。李白旱年,怀有苏黎元、济苍生、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志,他不愿走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由科举而仕进的道路,而是想通过游侠任性,靠自己的诗文一举成名,直抵卿相。于是,结交权贵,干谒求名,便成了李白青年时期的主要活动。
文章一开始,便排宕而出,破空而来:“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正如《古文观止》所评:“欲赞韩荆州,却借天下谈士之言,排宕而出之,便与谀美者异。”的确,封万户不如识韩荆州的赞语,是出于天下谈士之口,并非李白私下谀美之辞,可见韩朝宗确有善于赏拔人才的优点,并且已影响极大,盛誉遍天下了。因此,李白来投身于韩的门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那么,韩为什么能使人们如此仰慕呢?李白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待贤士之典和文士一受李膺容接、即如身登龙门之典来称誉韩朝宗,并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然后借毛遂落实到自己,说明自己在士群中表现优异,总有一天会在韩的揄扬下脱颖而出。这样,既点明了写此信的真正意图,又很顺当地转入下段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时,先点明自己的郡望为陇西李氏,连唐代帝王都出自于陇西李氏,可见郡望之高贵。但现在却“流落楚汉”,其希望韩朝宗赏识、引荐之心就显得非常迫切了。接着说明在自己年轻时曾以剑术和文章“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有“心雄万夫”的气概,也曾受到王公大人的赞许。如此表白,正体现了李白“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独特个性。这一段叙写自己过去能见重于诸侯卿相,极自然地引出下文写今日之愿意结识韩荆州的意图。文章先以四句颂辞颂扬韩朝宗:“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这些颂辞都运用了最高级的辞语,最夸张的笔法,但却看不出媚态,只觉得豪气逼人。原因是下面李白写自己时,不仅没有丝毫卑琐乞怜之态,反而气粗言壮,其气势更压倒了对韩的颂扬:“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用最高级的宴会来接待他,听任他高谈阔论,如要测试他,一天能写出上万字的文章,并且倚马而作,立等可取。何等自信,何等气概!使我们觉得,前面对韩朝宗的四句夸张的赞语,简直就在间接地赞颂李白自己。因为像韩朝宗这样了不起的人物,竟对李白如此重视,如此敬仰,那李白是怎样的人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以上这些,都不过是李白的想象之辞,韩朝宗实际上对李白尚未接待。正由于此,文章接着说韩能司文章之命脉、察人物之重轻,“一经品题,便作佳士”,又对韩大大揄物了一番。既然这样,那么,“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说得何等直爽,何等痛快!这那里是在干谒韩朝宗?简直是李白在命令、摆布韩朝宗了!难怪《古文观止》在这里要评论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