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20760字。
广西桂林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相应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试题卷由学生保存,答题卡上交监考员。
【试卷综析】
此次考试系本年级教师自行命题,从试卷卷面来看,难度适中,以专题复习内容为依据,以高考考试题型为模式,结合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情况来进行考核,对今后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试题都是学生熟悉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是无从下手。语言文字运用难度也不大。作文是材料作文,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难度。让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但写的深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总之,本次的试卷题型稳定,难易适中,体现了《考试说明》的基本精神,照应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批评庸俗化
普冬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一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帝的新衣”闹剧。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诗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海洋、浪花、岛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间的交际和应酬。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除我之外都是“伪娘”。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评效果不难预期。
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主义”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
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要贡献学术良知。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
1.下列关于“诗歌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对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光一样能够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前台。
B.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C.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联系,而非人云亦云一哄而上。
D.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关注、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图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偷换概念,好的文学批评才如灯光,才能起到那个作用
【思路点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进,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沦为学术游戏,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
B.不少的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更有甚者竟然割裂与原作品的联系另起炉灶,天马行空,肆意畅想。
C.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
D.诗歌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在于批评者心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因果倒置,将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表现当成原因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