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70字。
教案 主备人:闫冬艳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春江花月夜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赏析示例,是自读课,是一篇写景诗歌,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一单元诗歌的基础上,学会鉴赏写景诗歌,把握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同时学会把握意象,体会意境。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二、预习导学
(一) 知识梳理
1.作者及背景
张若虚,唐代(朝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诗歌体裁)。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二)读准下列字音
滟滟(yàn) 芳甸 (diàn) 皆似霰 (xiàn) 纤尘(xiān)
扁舟(piān) 捣衣砧 (dǎo)(zhēn) 西斜(xiá) 碣石(jié)
(三)本文以月为线索,“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四句诗精心选取的月升、月悬、月斜、月落四个位置。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②):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第二部分(③~④):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
第三部分(⑤~⑨)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1.整体感知
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2.初读诗歌后,你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读出了孤独感;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3.《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4. 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已成为历代文人恒久探索的哲学命题,
下面例举几句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们和张若虚的思考是否相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