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刺客列传》导学案.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项羽本纪》导学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祖本纪》导学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导学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导学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导学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屈原列传》导学案.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导学案.doc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翻译疑难句子,理解文意。
2.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 了解刺客的扶弱救危、不畏强暴、为达到刺杀目的而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及作者所欣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
学习重点和难点
1. 学习文言词汇、文言的活用、特殊句式知识,历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本文的写人的艺术手法,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学习方法
诵读、积累、研习和探讨
课时安排:3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背景知识
1.《刺客列传》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全文5000多字,单写荆轲就3000多字,表明荆轲是这篇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荆轲,赞扬了刺客们的见义勇为、扶弱救危、不畏强暴的精神。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六年。当时,秦在公元前230年灭韩,接着灭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犯,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让秦王还回侵吞六国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打燕国,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预习要求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囊 嗜酒 和而歌 雕鸷 偻行 揕 淬
濡染 忤逆 瞋目 偏袒 间进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
(1)荆轲嘿而逃去()(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3)秦王必说见臣()
(4)右手揕其匈()(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燕王诚振怖()
(7)而秦舞阳奉地图柙()(8)图穷而匕首见()(9)卒起不意()
(10)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11)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12)为人庸保()
(13)吾囊者目摄之()(14)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15)偏袒扼惋而进曰()(16)举筑朴秦皇帝()
3.参考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三、研习课文1-8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吾曩者目摄之 ( ) 请入图之( )
祸必不振矣( )偻行见荆卿( )
……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巩固文言语法知识,加强文言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了解与高祖刘邦相关的史实,认识高祖刘邦的性格为人,理解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 了解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风格。
学习重点:
1. 根据选修课的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全面认识评价高祖刘邦。
学习难点:
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弄通疑难字句。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知识链接
1.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中引刘向 杨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要有根据,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还要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
2.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纪传文体的需要而创作的记述历史的方法和表现手法,它是将一人事迹 一件史实,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互补充。
3. 本纪
“本纪”是《史记》中给帝王作传,共有12篇“本纪”。
4.伯 、 仲 、 季:古代兄弟按照长幼序列的排序。
二 、 预习要求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大泽之陂 狎侮 贳酒 喟然叹息 郦食其 玺符节
轵道 黥布 日夜跂而望归 阳夏 垓下 氾水之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人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素易诸吏 乃诒为谒曰
酒阑 臣有息女 公始常欲奇此女 可四千人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啖以利 系颈以组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欲以求封 见谢项王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日夜跂而望归 深堑而守之
大王起细微 有功者害之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 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
三、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 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来看,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2. 说说刘邦身上有哪些“美”和“恶”,
……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中的重要的实词、 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疑难句子;
2. 体会作者运用人物的动作 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3. 理解作者对管仲的褒扬,学习管仲的政治见解和治国方略。
学习重点难点: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了解作者的政治见解和社会价值观。
学法建议:
预习诵读、 自主学习 、 合作探讨、 练习巩固
学习过程:
一、 知识链接
1. 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的政绩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更是知己。管仲辅佐过公子纠,鲍叔牙辅佐过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他采纳了鲍叔牙的举荐,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富强起来。
2. 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二、 预习要求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仓廪 齐桓公 匡正 柯
2. 指出加点的词语的古今异义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 今义: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 今义: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古义: 今义: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古义: 今义: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 今义:
贵轻重,慎权衡 古义: 今义:
3. 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管仲既任政相齐( )
桓公实北征山戎( )
管仲因而信之( )
然孔子小之( )
匡救齐恶( )
三、 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 课文第二段写得好,请从内容 、 感情 、语言三方面来做分析。
2. 研读课文三、四两段,说说管仲从政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