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780字。

  第15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文本助读】
  一、作者名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作者第一部小说《幻灭》用的笔名。1928年以后,茅盾才把创作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工作。三四十年代是茅盾文学创作的高峰。代表作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界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
  二、内容链接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国民党军阀间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从而展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中国托洛茨基派的“谬论”。
  课文节选自《子夜》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新党。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就再也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父与子的冲突”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
  此次来上海,他是迫不得已。土匪嚣张,红军也有燎原之势,吴荪甫觉得让吴老太爷卧病家中,实在不妥当。而吴老太爷半步也不能动,只能听任别人的摆布。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精心培养的“金童玉女”——四小姐和七少爷。
  然而,吴老太爷的守旧思想与身为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强烈的刺激。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一命呜呼。
  此后,吴府为吴老太爷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人们纷纷前去吊唁。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得以集中露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人物长廊
  1.吴荪甫
  吴荪甫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具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和雄才大略,具有铁的手腕和硬干的胆量。他兼并朱吟秋的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吴荪甫受过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教育,精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做事果断,具有振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雄心。他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敢于在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卖地办厂,冒险与赵伯韬合作,甚至为了与赵决一雌雄,抵押工厂。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铁腕人物。
  但他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
  从个体性格来说,他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显示出脆弱、沮丧的一面;他平素生活态度矜持、严谨,但一旦失败就流露出平庸腐朽的一面。从社会性格来说,更是呈现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主义的豪情与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妥协、依赖,果敢、专断的个性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对工人的压榨,盘剥工人的行动与害怕工农、仇恨革命运动的心理;资产阶级的思想教养与残存的封建意识等等。
  形象的意义:首先,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其次,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