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包身工
2014年秋高中语文 4.11 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4年秋高中语文 4.11 包身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
2014年秋高中语文 4.11 包身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4年秋高中语文 4.11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4.11 包身工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噩梦 迟顿 灰头土脸 豁然开朗
  B.脚趾 磕睡 扭转乾坤 安分守己
  C.老茧 宽敞 翻箱到柜 逆来顺受
  D.黯然 汽艇 金碧辉煌 绿树成阴
  【答案】 D(A项“顿”应为“钝”;B项“磕”应为“瞌”;C项“到”应为“倒”。)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刚宣布订婚了的莎拉波娃和武贾西奇一起漫步在早上的街头,两人十指紧扣,间不容发,无视“狗仔”追拍。
  B.古人云:“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的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历史的集体记忆,就难有现实的广泛认同,就难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悲哀。
  C.《汉字英雄》这类节目被陆续推出,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广大观众,特别是暑假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D.近代以来,印度、日本和俄罗斯的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西化的命运,唯有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至今尚保留着相对完整的独立精神和自主心态。
  【答案】 A(A.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B.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C.功德无量:佛教语,指功劳恩德无法估量。现多用来称赞人的功劳、恩德或做大有益于别人的事情。D.绵延不绝:形容某种物体连续不断地出现,永不停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14日发生一起命案,该校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班主任孙某的严格管理,产生积怨,将其杀害致死。据调查,事件的原因是由于班主任没收该生手机造成的。
  B.《小时代》是郭敬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目前已经全部出版发行。《小时代》故事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
  C.在高三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你能否努力学习,能否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是高考成功的关键。
  D.文学的复杂性在于它试图从感性和艺术的角度去实现文本
  ……
  3.11包身工
  【学习 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2.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学习方法】
  吟读、分组讨论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2.创作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 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
  ……
  4.11包身工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 材料的。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发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 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 术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2、背景材料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 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