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00字。
授课人 申英健 授课年级 高一 教案序号
课 题 必修(4)第一单元《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领略作者曾经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悟这样一位散文大家的情感境界,品味他的文学才华。
教学重点 文章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从明确任务到自己提问题最后独立分析。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
课后反思
本课堪称经典美文。对这样的作品进行教学,如果面面俱到地肢解分解,很容易出现教师意犹未尽而学生兴味索然的尴尬局面。应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应把学生去读,去感悟作为教学重点。应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复杂心境(也可由学生来介绍),让学生产生历史的想象,充分进入情境,自行体味优雅的情趣。
学生赏景比较容易,但感悟写景语言的精妙之处,常常是难点。为了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要用多种方式强化诵读活动,加强对“读”的引导,让诵读、默读,背诵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鼓励学生对文章圈点批注,把“动笔”与阅读感悟融合起来。
第一课时
一、解题:《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1978年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二、文章结构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